首先,猪肉的脂肪含量之高,无疑是肉中之最,这也让它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口感。那种醇厚的肉香,仿佛能穿越时空,引诱着每一个人的味蕾。
再者,猪肉的烹饪方式千变万化,从家常小炒到宴席大菜,无所不能。它能满足各种口味的需求,也因此被誉为食材之王。
那么,中国人到底有多爱吃猪肉呢?数据给出了答案。2014年,我国猪肉的消费量占据了全球的一半,高达5716.9万吨。
而在2017年,我国的猪肉产量达到了5544.9万吨,占据了全球总量的近一半。然而,即使是这样庞大的产量,仍然不能满足国人的需求。
2018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对外出口猪肉仅为4万吨,而进口量却高达119万吨。这足以证明,猪肉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。
与其他肉类相比,猪肉的优势更是明显。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国人的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0.11公斤,而牛羊肉仅为1.87公斤和1.33公斤。
01我国癌症高发,是否与猪肉有关呢?研究结果公布,不妨转告家人
很多人可能对“红肉”这个词感到疑惑,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一般来说,红肉泛指所有哺乳动物的肉,比如我们熟知的猪、牛和羊等;而像鸡、鸭和鱼等肉则被归为白肉。
红肉因其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受到人们的喜爱,但如果摄入过量,却可能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。
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摄入甚至可能增加坏胆固醇,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风险。此外,红肉中的嘌呤含量也较高,大量食用可能提高痛风的风险。
据《国际医学杂志》的数据分析,每天食用超过100克的未加工红肉,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1%,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7%,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5%。
面对这些研究数据,我们不禁要问:难道猪肉等红肉真的就不能吃了吗?首先,我们要明白“2A类致癌物”的含义。
这意味着虽然动物实验证明其对动物具有致癌性,但对人体的具体影响仍不明确。因此,简单地将癌症归咎于红肉,尤其是像猪肉这样的常见肉类,显然是有失偏颇的。
其次,癌症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。所以,不能简单地将癌症风险归咎于某一种食物,尤其是像猪肉这样广泛食用的肉类。
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的马冠生教授指出,红肉致癌的说法过于片面。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食物本身,而在于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和不当的烹饪方式。
例如,高温烹调或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如苯并芘,而霉变猪肉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类致癌物质。
02猪的3个部位,尽量少吃
在众多家庭的餐桌上,那各式各样的猪头肉、红烧肉、猪蹄,无一不是美食家们的心头好。然而,猪的身体里,有些部位的肉还是需要我们慎重对待的。
首先,让我们看看猪肉的主要来源。它们来自于猪的背脊部、后腿部、肩胛部以及腹肋部。背脊部的肉,也即是我们常说的里脊肉,它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,因此无论是高血脂患者还是小孩,都可以安心享用;
而腹肋部的肉,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五花肉,其脂肪含量较高,对于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来说,需要适度控制摄入。
至于肩胛部的前腿肉和梅花肉,以及后腿部的瘦肉,大部分人都可以放心食用。然而,猪身上有三个部位,我们还是需要特别留意的。
1、甲状腺,它位于猪气管喉头的前下部,也被称为栗子肉。食用甲状腺肉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、烦躁不安、呕吐、心悸气短等症状。
2、肾上腺,它位于猪肾脏前方,也被称为小腰子。食用肾上腺肉可能会引发急性中毒,出现心慌、头晕、全身无力、胃疼、腹泻等症状。
3、淋巴结,也被称为花子肉。因为淋巴结是病变转移明显的地方,含有毒素和细菌,食用后可能会被传染病盯上。
因此,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也要关注自身的健康。对于这些可能带有风险的部位,我们应当适度控制摄入或者避免食用,以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03阅读延伸:为什么吃牛肉可以三分熟,猪肉却不可以呢?
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烹饪过程中的一些因素。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牛肉和猪肉在肉质、脂肪含量和口感上的差异。
牛肉通常比猪肉更加坚韧,其肉质纤维也更加粗硬,这使得它在烹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形状和口感。
同时,牛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,这意味着在烹饪时不易过度软化或融化,从而保持了肉质的嚼劲。
相比之下,猪肉的肉质相对较软,脂肪含量也较高。在烹饪过程中,猪肉容易因为高温而过度软化,导致口感变差。
此外,猪肉的肉质纤维相对较细,这也使得它在烹饪时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,从而影响其口感和质地。
因此,当我们烹饪牛肉时,由于其坚韧的肉质和较低的脂肪含量,我们可以采用三分熟的烹饪方式,这样既能够保证牛肉的鲜嫩口感,又能够保持其形状和质地。
而对于猪肉来说,由于其肉质和脂肪含量的特点,如果采用三分熟的烹饪方式,很可能会导致猪肉口感过于柔软,失去其原有的风味和质地。